
編輯加工題:閱讀分析短稿,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規范進行編輯加工。(本題20分)
天氣里的民族智慧
“春雨驚春清谷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。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……”這首廣為流傳的《二十四節氣歌》可謂令人膾炙人口,它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步智慧與優秀傳統文化,彰顯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。
2016年,“二十四節氣——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”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2022年2月4日,適逢立春,通過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短片中,把二十四節氣知識與古詩詞以及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一體,將中國氣運、中國浪漫傳遞給全世界。
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認知天象、物候、時令、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。在國際氣象界,這一時間知識體系被譽為“中國的第四大發明”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中國先民就利用土圭(一種構造簡單,直立在地上的桿子)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高度,并以此確立了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四個節氣。到了秦漢時期,隨著天文觀測方法的不斷進步,古人在測量日影的基礎上,將太陽黃道(太陽在假想天球上的運動軌道)分為二十二等份,每一等份確定為一個節氣,使每個節氣在黃道上都有了一個準確的對照角度,由此確立了節氣與太陽運行之間的關系,二十四節氣最終定型。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首見于西漢劉安的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的“論六家要旨”中也提到陰陽、四時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節氣等概念。
二十四節氣中,反映季節變化的有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;反映氣候變化的有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小寒、大寒;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、谷雨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;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、清明、小滿、芒種。由此可見,中國先民將調理大自然的時序看作生產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。
而另一個諺語,如“立夏東南風,大旱六月中”“夏至刮東風,半月水來沖”“處暑好晴天,家家摘新棉”,提醒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提防氣象災害。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眾對自然時間與農耕生產關系的精準把握,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農耕社會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記憶,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財富。
以二十四節描述農耕生產時間的諺語,朗朗上口、易懂易記又明確具體,是我國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智慧總結和詩性傳承,人們耳熟能祥的有“清明前后,點瓜種豆”“清明早,小滿遲,谷雨種棉正適時”“夏至種豆,重陽種麥”等,提示人們適時進行農耕生產活動。
[答案]
下一篇:沒有了